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18-07-06 15:41:16 | 游覽:3000
內容摘要: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客商流落到了上杭古田賴坊;但見地闊荒蕪,渺無人跡,自以為是這塊沃土上最早的主人啦。哪料有一天,他到溪邊洗菜,見從上游飄來幾片菜葉,大為驚訝。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林莽深處還會有人家?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客商流落到了上杭古田賴坊;但見地闊荒蕪,渺無人跡,自以為是這塊沃土上最早的主人啦。哪料有一天,他到溪邊洗菜,見從上游飄來幾片菜葉,大為驚訝。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林莽深處還會有人家?于是,滿懷疑竇的他逆溪而上,一直走到溪水源頭,只見半山腰處,幾戶人家炊煙裊裊,這便是古田最早的居民點——鄧家坊。據傳古田地名的由來就是由附近黃龍口最早開辟的一丘田象形“古田”二字而來,沿用至今。
古田不是某個具體的村名,而是這片狹長谷地的統稱。千年的繁衍,肥田沃土的滋養,古田這塊高山谷地現在已生活著賴、廖、張、謝等姓氏,上萬人口,散落在五龍、賴坊、溪背、八甲、文元、竹嶺、榮屋7個行政村。鄧家坊、黃龍口就在五龍村的深處、筆架山的腳下。
當年賴氏客商所逆之溪便是三汲溪。三汲溪起源于鄧家坊,汩汩流過狹長的五龍村谷地,在賴坊村口匯合源于梅花山小吳地的古田溪,蜿蜒川流不息,流進黃潭河,匯入汀江融入南海。三汲橋橫跨三汲溪,像一座小閣樓平穩地落在溪背、五龍、賴坊三村接口處的田野中間,距萬源祠(古田會議舊址)約150米遠,顯得形影孤單,是古田連接南北的要津。三汲橋原為石拱橋,后村民為方便過往行人,在橋上建造了宮殿式橋亭,飛檐翹翼,造型美觀,巧奪天工。這里景色宜人,亭中小憩,“四面清風亭上拂,一灣綠水橋下流?!北滩ㄌ队?,秀色可餐。三汲橋建于何時,無人知曉。當地人認為該橋是古田為數不多的古跡名勝,故而極為珍惜,雖經風吹雨蝕,千百年來每有腐朽禿毀之虞,總有好事者及時倡議維修,所以至今橋亭嶄新簇簇,腥紅的漆梁在陽光下熠熠發亮。
然而,就是這座橋,現在幾乎被當地人忘記。若談起三汲橋,他們準會不知所云,只有說起紅軍橋,他們才曉得是他們常常通過、再熟悉不過的橋了。
如果沒有舊319國道的通過,古田是再閉塞不過的了。封閉的地形,使古田與外界交流極少,形成了不同于絕大多數客家人的獨特的古田方言;也是這封閉的地形促使毛澤東在1929年12月中旬毅然率領紅四軍從連城新泉轉移到古田繼續開展軍事整訓和召開紅四軍黨的“九大”會議(即古田會議)。當時正值國民黨軍隊對紅軍發起三省“會剿”之際,紅四軍在古田一呆就是20多天,安然無恙。紅四軍的四個縱隊分別駐扎在賴坊、竹嶺、溪背、榮屋四個村。三汲橋是古田的主要通道,又是聯系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古田會址以及各縱隊駐地之間的必經之道,紅軍官兵來來往往,穿梭其間,故而成為紅軍放哨歇腳的一個場所。此后,三汲橋又被稱為紅軍橋,且日漸深人人心,成為古田為數不多的革命遺址之一。
版權所有:龍巖市古田旅游集團有限公司 閩ICP備18014330號 制作維護:億站通股份 推廣支持:騰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