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 發布時間:2018-11-05 15:25:39 | 游覽:1681
內容摘要:1、戰國、秦漢時期:戰國、秦漢之時,朝廷里就已經有承擔監察職能的官員了,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御史”。不過戰國的御史還是國君身邊的秘書,掌機要文書,順便監督一下百官。
歷史上的監察官
1、戰國、秦漢時期:
戰國、秦漢之時,朝廷里就已經有承擔監察職能的官員了,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御史”。不過戰國的御史還是國君身邊的秘書,掌機要文書,順便監督一下百官。秦漢時候的御史大夫,也是秘書、監察兩手抓。漢代的御史大夫是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內承本朝之風化,外佐丞相統理天下”。到了西漢末年的時候,曾經很牛的御史大夫“下崗”了。文書職務被尚書令代替,留下來的監察職務則由御史中丞繼承,成立“御史臺”專管監察。東漢時,御史臺正式成為專職中央監察機構,這也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中央監察制度確立了。
2、隋唐時期:
到了隋唐,御史大夫又“王者歸來”了。唐代時,統治者認真總結前朝的歷史經驗,覺得監察機關對于維護國家綱紀起到了很大作用,應該好好利用,于是建立一臺三院的監察制度,臺就是御史臺,御史大夫做“臺長”,三院就是臺院、殿院和察院,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分別執掌。
唐朝官修的《唐律疏議》和《唐六典》為監察機關的設置、職掌以及監察官的活動提供了大綱大法,加上統治者頒發的有關詔令和專門監察法規,形成了較為嚴密的監察法網,監察官們干活也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宋朝時期:
到了宋代,御史中丞又成了實際的御史臺“臺長”,其余還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宋太祖趙匡胤還在各地派駐“紀委書記”,叫做通判,兼掌對地方官的監察,號稱“監州”。通判的職責很重要,州內一切政令必須有通判聯署才能生效,通判還可以隨時向皇帝報告情況。宋代還出現了“臺諫合一”的趨勢。以前,監察官是監察官,專門監督官吏;諫官是諫官,主要是規諫朝政得失,發現官員任用、政府各部門的措施有問題,就可以向皇帝提意見。
4、元朝時期:
元世祖在漢臣張雄飛的建議下,設立御史臺,任命御史大夫,借以整飭百官。元世祖極為重視監察,他說:“中書朕左手,樞密朕右手,御史臺是朕醫兩手的?!庇辛嘶实鄣牧ν?,元代監察官們的職責更加超越前代了。權力大了,責任也更大了。元代有個著名的監察官張養浩,就算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但肯定聽過他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這個憂國憂民的監察官,寫過一部監察干部的必讀書——《風憲忠告》。風憲,是對御史的別稱。張養浩在書里這樣寫:“中外之官,莫難于風憲,莫危于風憲。曷謂難?人之所趨者不敢趨,人之所樂者不敢樂,人之所私者不敢私”。一個“難”字,道出了監察官的苦衷,也道出了監察官的境界——安逸享樂的生活人人向往,私心私念人人都有,但身為官員,就要杜絕安逸享樂,杜絕奢靡生活,杜絕私心私念。而所有官員中,最應該做到這一點的,就是監察官。
5、明清時期:
洪武大帝朱元璋大手一揮,把上千年歷史的御史臺給廢除了,改為都察院,機構人數空前增多,不但有左、右御史,左、右副御史,左、右僉都御史,還有十三道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監察官隊伍空前壯大。明代還創造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類似今天的中央巡視。這些巡按御史作為皇帝的千里眼、順風耳,代表中央去各地考察,一看是否有冤案,二是考察政績,三是考察經濟情況如何,發現小問題立時解決,發現大問題就上報皇帝。八府巡按威力巨大,“打虎拍蠅”,對遏制地方腐敗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清一代,依然設都察院,左都御史是一把手。都察院下設十五道監察御史,監察地方。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的監察官也是土生土長的。梳理監察官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歷朝歷代監察官在維持吏治、維護國家統治方面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財富。到了今天,隨著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推進,新時代的監察官即將誕生。他們當然和封建時代的監察官大不相同,但有一些東西是永遠要堅守的——直言不諱的脾氣,鐵面無私的品格,清廉自律的風骨,憂國憂民的忠誠,還有與腐敗水火不容的擔當!
版權所有:龍巖市古田旅游集團有限公司 閩ICP備18014330號 制作維護:億站通股份 推廣支持:騰媒中心